首页 人才中心 招聘 求职 交流会 人事档案服务 台湾人才 网上党建 校园·云招聘  
歌仔戏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5日 更新时间:2009年03月15日 作者:
 【字体:  】【台金风俗】

  歌仔戏是台湾地方戏,是一种乡土气息很浓、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戏剧。它的原型是“锦歌”。锦歌是一种由一男一女对唱的民间说唱、清唱曲艺。早在南宋末年,因流传于闽南锦江(今江东桥到海澄一带)两岸而得名。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回闽南、厦门等地演出,接着霓光班、霓进社接踵而来,轰动一时。
  锦歌独具闽南歌曲风格,曲调柔和抒情,有着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为民众所喜爱。到了明末清初,锦歌从闽南渡海传入台湾。那时东南沿海武装集团的首领郑芝龙,曾引福建沿海饥民数万到台湾垦殖。于是,大批闽南人来到台湾,后来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东渡,赶走荷兰殖民者,他的军队的将士及其家属也多是闽南人。到台的闽南籍军民,眷念家乡,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鱼或茶余饭后,唱几句锦歌调子,寄托其相思念祖之情。锦歌渐成在台的闽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称锦歌为“歌仔”,用来与在台湾流行的大戏相区别。为了共同欣赏家乡曲调,闽南人在台湾设立歌仔馆,作为清唱的场所,也叫“坐唱”。还有到寺庙和农民家里演唱的,叫“走唱”。就这样,锦歌(即歌仔)在台湾各地逐渐盛行起来。

    歌仔戏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颇多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剧目除取材于锦歌唱本如《陈三五娘》、《孟姜女》外,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不少剧目,如《薛刚反唐》、《千里送京娘》等。

  该剧种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行当由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逐渐吸收了京剧的分行;音乐特点是唱多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其传统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歌仔盛行区域,先在台湾北部,后与其他歌曲、民谣汇成一种民间乐曲,在渔民和农民中流行开来,叫做“宜兰歌仔”,主要在街头表演。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清朝末年,歌仔的曲调吸收了闽南民间歌舞,如“采茶调”、“平鼓”等曲调的唱曲,糅合了台湾民间的“七字四言”小曲,借鉴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逐渐形成一种以闽南语演唱的古装歌唱剧即“歌仔戏”。

  歌仔戏在发展初期,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科、曲、白”的新戏。从内容上看,歌仔戏没有脱离其母体一一锦歌,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剧目大都来自中国历史或民间故事,如《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内容多强调忠孝结义,多没有固定的剧本,由老演员传授或演员自己揣摩而成。主要伴奏乐器有椰胡、大简弦、京胡、唢呐、单皮鼓、锣、饶钹等。在发展过程中,它吸收大陆传入台湾的京剧、南北管、潮州白字戏等舞台艺术,终于形成一种独特的戏剧。

  按照表演形式,歌仔戏可分为“落地扫”、“野台”、“内台”等。不同类型的歌仔戏有不同的演出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歌仔戏在台湾发展起来后,一直不忘祖家。1928年,台湾“三乐轩”、“双珠风”两个戏班,回到同安县的石美乡(现属龙海县)及其附近演出。他们演出了《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其乡音和曲调深深地感染着家乡的观众,演出大获成功。第二年,石美乡人从台湾请来歌仔戏的师傅,教练歌仔戏,在台湾师傅的帮助下,石美乡歌仔戏名角不断涌现,演技大大提高,并很快在闽南地区流行开来。由于它在芗江流域流行,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梦剧”。

    20至30年代是台湾歌仔戏的黄金期,整个台湾都有供其演出的戏院,职业戏班数以百计。“七·七”事变后,日本殖民者千方百计控制歌仔戏,毒化戏剧的内容,以达到其推行殖民统治的目的。他们强迫演员穿日本的和服演出,否则便会遭到禁演。但许多演员转入地下偷偷演出,或将歌仔戏改头换面,如演出时穿时装,皇帝改称“董事长”,宰相改称“经理”,而动作、台词、唱腔则一律不改,使歌仔戏得以保存下来。台湾光复后,歌仔戏复苏,50年代达到鼎盛期,演出时场场爆满。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信息管理规定服务项目下载中心服务问答联系我们主任信箱联系客服
 
©2015  厦门人才网  版权所有
厦门人才网由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主办,网络部开发维护
未经厦门人才网授权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任何信息
网站服务电话:0592-5396657 监督电话:0592-5396662
人事档案服务电话:12333
网站投诉和服务邮件webmaster@xmrc.com.cn
网站注册证号
20210000003585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闽ICP备05025868号

本站支持以下浏览器:IE8.0及以上版本360浏览器Chrome浏览器FirefoxOpera浏览器


厦门人才网官方微信二维码

厦门人社微信二维码

抖音直播带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