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发扬闽南特色文化等优势,大力提升市民的道德和文明素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如何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倍增?如何让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上扬?文化往往就是那个可以相乘的系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将着力实施城乡居民精神塑造工程、文化活动拓展工程、文化实力提升工程、文明创建深化工程,用文化建设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去年,我市被文化部正式授予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始终秉持“文化惠民,幸福厦门”的理念。今年,是深化创建工作新的开始,我市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广覆盖、更高效能和持续发展。
具体惠及群众的做法,就是鼓励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生活,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系列活动品牌,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服务,提供更接地气、更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坚持制度建设。
用文化提升城市发展力
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和软实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和谐发展是关键。
作为我市规模较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集美新城公建群与百步之遥的园博苑相映生辉,雄峻沉稳地矗立于集美这片积淀着灿烂历史文化的土地上,成为我市又一处地标式文化设施建筑群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随着集美新城公建群于今年国庆期间投用,我市将逐步建成布局均衡、全面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中心,完善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同时,我市还将提升文化供给能力,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加强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调动社会力量,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发展有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壮大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塑造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
“郑成功民族精神”、“林巧稚敬业精神”、“陈景润科学精神”……这是厦门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发扬光大,弘扬特区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嘉庚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我市将通过多种媒介、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素质、道德素质、诚信素质的教育,提升公民人文素养,形成多元交融、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文化特色和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享共建的人文精神。
文明创建深化工程
连续三届总分第一,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这张烫金的名片,厦门人引以为荣,并倍加珍惜。下一步,我市将以持之以恒的细致管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研究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建立市民文明素质、行为规范和指标体系,健全文明城市(城区)指标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深化文明意识宣传教育,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持续提升城市文明风尚;深入开展志愿者行动,创新城市建设管理的群众参与机制,调动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