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拥有国内良好的民营经济土壤,7万多家民企创造出超过4000 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全市90% 以上。应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泉州积极创新“365”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机制,即分“三步骤”求才,创新“六环节”聚才,发挥“五作用”护才。
求才:分“三步走”
泉州有一张密集的人才工作网,形成了一张市—镇—企的人才大网。以人才网为基石,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更明确。以百宏公司与党委政府的互动为例。每年,百宏公司都与其他重点企业一道参加泉州“人才需求调研月”活动,在此基础上,各地人才办对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汇总,形成全市人才需求信息库。之后,与省人事人才研究所合作,经过专家评估、审核把关,形成年度指导目录。百宏公司根据指导目录,结合自身需要,提出化纤纺织服装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最后由人才办借助各招聘平台和院校网站,统一向海内外发布。
这样的行动经过全市范围的实践,形成了一份适用于部门、协会、企业的“三步走”工作法:第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内外部环境,初步提出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四支队伍为重点的民企人才需求目标。第二步,评估论证。围绕不同人才需求目标,组织有关专家或机构进行全面评估论证。第三步,确定目标。根据职能权限和企业发展需要,对人才需求目标进行审核,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布,形成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性意见。
聚才:创新“六环节”
围绕人才引进共推、人才培育共举、人才使用共抓、人才评价共研、人才激励共促、人才服务共管“六环节”,托起泉州人才磁场,引导人才向民营企业集聚。
引进方面,百家企业跨省招聘、重点产业组团出境觅才。培育方面,引进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设立全国首个领导力中心地方教学点,并先后诞生了恒安管理学院、七匹狼商学院、劲霸制造学院等一批企业大学。使用方面,全国针织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落户泉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纺织研究院、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均在泉设立了分支机构,成立了17 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的科研平台更广阔。评价方面,晋江催生了全国县级市首份《优秀人才认定标准》,一批知名企业建立了企业人才评价中心,打通技术人才晋升通道。激励方面,人才不仅有股权、期权激励,更建起荣誉激励机制。服务方面,不仅有数亿元的人才资金投入,还在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高级人才工作证”制度,让人才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免费公交和免费进入旅游景点等便利。
护才:发挥“五作用”
在泉州,政企合力为人才创业创新“保驾护航”。党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健全服务联系企业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考评制度;政府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制定人才政策,提供人才经费保障,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企业发挥用才主体作用,重用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社会力量发挥辅助共推作用,中介组织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行业协会发挥专业导向作用,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领军人才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参与议事决策,转化创新成果,带动人才开发。
“ 365”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机制已经成为部门、协会、企业、人才间口口相传的好做法。正如泉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沈阳所说,“365”不仅是人才制度创新的有力实践,更代表着泉州决心——我们将365 日,持之以恒做好人才工作,打造民营企业人才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