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才网
招聘职位
现场招聘
校园招聘
人事档案服务
在线客服
切换到用人单位
登录/注册
心中有爱幸福相伴 路在脚下踏实前行
发布时间:2018-04-13
我们的家访依然在进行。记者奔赴各处,轻轻敲开一个个家庭的门。家门缓缓推开,我们又见到了一幅幅幸福的图景——
一家子五口,齐整地在店面里,围坐在桌子前开起“饺子会议”,只为精益求精让饺子更优秀、让生意更红火,这是家庭的力量;
小两口从同学到恋爱再到结婚,原来穿着同样的校服,后来再一起穿上志愿者的反光服,最终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爱情的力量;
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聚在同一座二层小楼里,在书海里绘制、打造了一个“长颈鹿家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梦想的力量;
一个精壮的汉子,和村民一起承包了村里的百亩田地,用汗水打造了“百亩花海”,而他还在继续努力,这是辛勤的力量。
无论什么样的幸福图景,支撑起它们的一定是奋斗和拼搏的过程。新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我们有幸能够记录他们劈波斩浪、勇敢前行的奋斗故事,和他们共同感受新时代的脉动,为自己再加一把油,向着全新的目标,再出发!
主题词:齐心
你揉面来我调馅
每个饺子都包满幸福
蔡乾龙(左一)一家与本报记者(左三)合影。
●出镜家庭:蔡乾龙,60岁,八市老蔡水饺店店主;妻子蔡惠英,57岁;儿子蔡罗奇,32岁;儿媳赵凤妃,31岁;孙子蔡哲恩,8岁。
●家庭住址:思明区开平路76号之3
●新愿:希望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让顾客满意,做放心水饺。
文/本报记者 黄雪燕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沿着开禾路口BRT天桥下斜坡上去30米,八市老蔡水饺店就到了。“要韭菜馅的。”声音刚落,赵凤妃动作利落地拿出水饺递了过去。
蔡乾龙拉开冰柜,一盆盆满是玉米和香菇馅包好的饺子。他说,现在自己不是主力了,“我把第一关,挑选好的猪肉,儿子进行饺子馅的调味和改良,儿媳帮忙揉面擀皮包饺子,妻子煮饭慰劳大家,孙子嘛,则负责吃。”说完,一家子都笑了,笑声在不大的店面里格外响亮。
就这样,一颗颗饺子都包满了这个家庭的幸福,源源不断地送到顾客手中,就像老蔡的名片上印的那行字:“让每个饺子都优秀”。
其实店里一开始,只有老蔡和妻子两个人。蔡乾龙说,10年前只有一辆小推车,就在前面的公厕旁边。他指着几米外的公厕拐角处说,年少时在部队炊事班学了一手厨艺,2008年,和妻子从龙海来到厦门,开始尝试做起水饺生意。
后来机缘巧合,蔡乾龙盘下现在的这家店面。2009年,赵凤妃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到店里帮忙。“当时觉得两位老人开一家店,太辛苦。我也不懂饺子的门道,就先从学习包水饺开始。”赵凤妃这一包,就是近10年。
儿媳来了,儿子也来了——2012年,蔡罗奇看到父母和妻子为水饺店生意忙碌操劳,也主动提出帮忙的想法。“看爸爸做了这么多年,也有点兴趣,学起来很快上手。”蔡乾龙将饺子中调馅的“核心技术”传授给了儿子。
一家人聚得齐整,有商有量,店面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蔡乾龙说,从儿子来到店里以后,一家人始终都围着水饺进行忙活,也常针对水饺“开会”。客人反映饺子皮厚薄不一口感不佳,会议开过,决定不再从外面买饺子皮,改由自己揉面擀制;客人反映在饺子里吃到沙子,这可是大事,“紧急饺子会议”寻找症结,连着几天开会,才发现是没将葱头的泥沙洗干净……一次又一次这样的“饺子会议”,皮和馅料不停改进,精益求精。
“老蔡一家发发发财”,这是蔡乾龙一家的家族微信名,这个群名,饱含着蔡乾龙一家的心愿,希望饺子让顾客吃得放心,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有8家加盟店,希望越来越好。”蔡乾龙又笑了。
主题词:真爱
志愿者夫妻档
爱心见证爱情
黄汇明夫妇与本报记者(左一)合影。
●出镜家庭:黄汇明,24岁,翔安区“92580”志愿者联盟寻补黄交通志愿服务队队长,寻补黄轮胎店经营者;妻子柯燕津,24岁,寻补黄交通志愿服务队队员。
●家庭住址:翔安区内厝镇新垵村
●新愿:希望志愿队伍能够更加强大,更加专业,同时,把志愿服务工作做得再细致、高效、便民一些;还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当一个白白胖胖的队长,也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文/本报记者 罗子泓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坐在店内轮胎上,双手搭着妻子柯燕津的肩膀……合影时,黄汇明咧嘴笑了。
“我们很少这样在一起拍照。出去玩的时候,要么你拍我,要么我拍你。合影最多的,应该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2015年,黄汇明和柯燕津一道加入翔安区“92580”志愿者联盟,而后,创立寻补黄交通志愿服务队。
小两口的爱情与婚姻,和“志愿者”这三个字真的脱不开关系。黄汇明和柯燕津本就是初中前后桌,聪明调皮的小伙子和聪慧乖巧的小姑娘那时就常玩耍打闹在一起。临近高中毕业时,打打闹闹的友谊成了爱情,所以大学的每一个假期,柯燕津一有空便和黄汇明“黏”在一起,做志愿者也成了两人恋爱时的共同行动。
长久的志愿服务,不仅造福了翔安居民游客,更为黄汇明带来一群同甘共苦的好友。队伍中,除了汽修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外,还有美术工作室老师、木材厂经营者和跆拳道教练等等。对于现如今的黄汇明来说,志愿工作已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连去年的求婚,也没有例外。
去年8月8日,夫妻俩领了结婚证,可由于缺少求婚仪式,他们的心中一直存留着小小的遗憾。当时柯燕津还不知道,一场惊喜,正在悄然靠近。10月5日晚,恰逢志愿服务队中秋活动,舞台下大家伙儿热闹地聚着餐。此时,黄汇明上台点了首歌,队员们也开始起哄,要柯燕津上台一起唱。不上不知道,一上吓一跳——柯燕津刚上台,黄汇明拿出钻戒,接过台下的花束,大声求了婚。
那一晚,志愿服务旗帜为背景,志愿服务队兄弟做见证,两个心系志愿服务的年轻人,也最终弥补了那个小小遗憾。为什么选在这一天求婚?黄汇明说:“因为有40多位队员帮我壮胆。”
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黄汇明始终是冲在一线的队长,而柯燕津,则是默默做着简单救援、交通维序和救援经验文字整理的“后勤部部长”。“她就像个女汉子。虽然怀孕了,可今年算下来,也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多场志愿活动。”黄汇明说,妻子支持着自己,队伍规模也从当初的10人扩大到现在的50名正式队员、17名预备队员。
“最年轻的队伍接班人在这里哟!”黄汇明指了指妻子隆起的肚子。不仅仅是夫妻俩,就连家属和队员们,都很期待这个小生命的降临。黄汇明和妻子期待着,志愿“二代”未来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撑起大大的马甲,跟在爸爸妈妈的身后一起做公益。
主题词:志趣
有爱的“长颈鹿家族”
陪孩子阅读成长
“长颈鹿书房”一家与本报记者(后排左二)合影。
●出镜家庭:林婉婷,41岁,长颈鹿书房创始人之一;苏韶红,41岁;陈艳,40岁;娄炜楠,36岁;林遵云,36岁;沈琦,32岁;宋萌娜,32岁;魏一民,26岁;施俊杰,27岁;王怡晴,24岁(均为长颈鹿家族成员)
●家庭住址:湖里区西浦路53号
●新愿:2018年,长颈鹿书房将开展人文及自然两个大基地,带孩子们走出去。
文/本报记者 林施赟
图/本报记者 何炳进
“这本书是书房刚开业的时候,我的孩子拿到书房来的,上面还有长颈鹿书房专门为她制作的印章。”“长颈鹿妈妈”林婉婷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丁丁历险记》,内页盖着书主专属的“赠送”印章。“书房内有一部分图书是由身边朋友拿来的,大家都把自己喜爱的书拿来这里分享给同样爱读书的人。”
2016年4月,爱读书的灵魂碰撞在一起,“70后”、“80后”及“90后”三位性格迥异的女孩组成“789组合”,因都喜欢长颈鹿,她们正式成为“长颈鹿一家”。“长颈鹿站得高,望得远,不急不躁,恬静扎实,”林婉婷看了看身后挂着的长颈鹿画作,“阅读是一件需要慢下来的事情,当时取这个名字也是想给大家这样的阅读环境。”
阅读需要慢慢来,但书房却需要快步伐。“长颈鹿书房”开业前期,小到抽水马桶的修理,大到书房的发展规划设计,“长颈鹿一家”连轴转,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同类别的图书区域被划分开,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文艺的名字。“虽然热爱读书,但在筹备期间,我们还是累坏了。”林婉婷回忆道,“我是一个读书写字的文科生,在经历开空调跳闸的窘境后,居然懂得了什么是电力增容,还和师傅去各个机房一起敲定电力改造方案。”说到这里,林婉婷感到遗憾,“开业前期太忙,顾不上陪伴自己的两个孩子,女儿的老师甚至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对孩子的陪伴太少了。”
工作和家庭失衡的状况,随着加入长颈鹿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多,逐渐缓解了——“长颈鹿妈妈们”可以在孩子放学的时间提前下班,去照顾自己的家庭,“长颈鹿兄弟姐妹”则守在书房,直到最后一个阅读的人离开。林婉婷说,正是因为这样有爱的家族,大家才能一直坚持下来。
2018年4月,“长颈鹿书房”两周岁了。作为创业者,林婉婷也在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原本是想给孩子一个温馨的阅读空间,没想到却给了他们全方位的成长空间,也给自己的内心带去最深切的关照和滋养。”针对孩子开展的,从室内的故事会、读书会到户外的野生植物课,这里是孩子们认知大自然、热衷于学习的天地;而针对“妈妈们”,每周一次的充电时间,让她们释放压力,得到精神慰藉。“这里有像我这样比较沉稳、对教育认知较深的‘70后’,也有充满活力、注入新鲜创意的‘90后’,”林婉婷指了指远处正在讨论活动的成员,“大家一起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像从宽大天窗倾泻而进的阳光,照亮了整个生活。”她说,有书房梦想的不止自己一个,走在阅读道路上的,也不止长颈鹿。
接下来“长颈鹿书房”还有很多计划,林婉婷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又要开始“选择困难了”,“书房开展的课程他们都会参加,时间经常安排不过来呢。”
主题词:汗水
用汗水浇灌出
金灿灿的幸福
宋文桥(右三)一家与本报记者(左一)合影。
●出镜家庭:宋文桥,47岁,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花卉种植户、放养生态养殖户;妻子宋园,48岁;母亲李良盛,77岁;外孙陈童童,2岁。
●家庭住址: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
●新愿:希望今年可以扩大土鸡土鸭放养生态养殖的规模;早日抱上孙子(女);在外工作的儿子、女儿有空常回家看看,一家人多些团聚时光。
文/本报记者 王玉婷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顺着山路盘旋而上,到了海拔480米的锄山村。宋文桥一身迷彩服,骑着摩托车等候在村口,“你们早几天来就好了,油菜花刚开过,那漫山遍野的金色才美呢。”宋文桥的故事,就要从这“百亩花海”讲起。
“我们锄山村以前主要种菊花,种了有二三十年。”宋文桥喝了口茶,突然咧着嘴笑起来,“去年我把村里荒废的田地或租或借、重新利用起来,种上了菊花、向日葵、油菜花。”他说,村里不少青年都外出务工,田地荒废了不少,他东拼西凑,和村民一起承包近百亩田地。
刚开始,宋文桥也种菊花,可种完还有不少空地,“反正菊花5月种下,11月就开花了。不如在空地上交替再种点别的。”根据锄山村的地理条件,宋文桥又选择了向日葵和油菜花,“这两种花能吃又能榨油,多好。”
于是,宋文桥开始上网查、四处问,学习怎么种植油菜花和向日葵。通过不断摸索请教、用心培植,去年9月前后,当梯田里金灿灿的向日葵绽放时,宋文桥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规模这么大,太美了。”很快,“百亩向日葵花海”美名传扬,一到周末游客就涌过来,看花人一直排到村口,临走还不忘买点鸡蛋、香蕉等土特产。去年10月底,首批向日葵全部结籽后,宋文桥雇来工人,大家一起采收、晾晒,将葵花籽分批运到山下榨油,剩下的再按照相应比例发给村民。
“收入差不多翻了一倍,都是这些花带给我的福气。”宋文桥现在是内厝镇护林员,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不停在山中巡逻。我们来前,他刚刚顶着烈日在山林里转了几圈,头上满满一层汗水。“平时老婆负责花田的打理,到了花期,再请30多名工人来帮忙。”宋文桥擦了擦额头,汗水很快又渗出一层。
山上林中,一片香蕉树、龙眼树的围绕下,是宋文桥辟出的放养生态养殖场,“这一片差不多有80亩,我搭个简易棚。平时,七八百只土鸡、土鸭、土鹅等禽类都在山林里活动,这样它们活动量大、肉才紧实。”宋文桥和外孙一起,舀起一把晒干的玉米粒,向简易棚中撒去,二十多只鸡鸭扑了过来,争相抢食。
现在,宋文桥每天在三个身份间切换忙碌:护林员、花卉种植户、放养生态养殖户,像他头上抹不完的汗水一样,生活其实挺辛苦的。但宋文桥乐在其中。“从1994年到2012年,我在香港一家航运公司工作。”宋文桥搓了搓手,“但感觉自己骨子里还是个农民,只有种田才让我觉得自由、踏实。”因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会是金灿灿的花儿,会是金灿灿的幸福。
相关推荐
市人才服务中心走访慰问共建部队
发布时间:2023-09-04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 组织党员走进松毛岭探访长征第一村
发布时间:2023-09-04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举办党员夜校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举办“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知识竞赛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 “七一·爱心结对”走访慰问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留厦来·更精彩”2023厦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直播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厦门人才市场举办国资国企专场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3-08-08
“稳就业 促发展”厦门大学专场招聘护航求职路
发布时间: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