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华美效果图。
洋唐保障房。(本报记者 郑晓东 航拍器摄)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艳
包钢集团来厦考察建发集团,第一次见面便“相亲”成功——建发成为包钢在中国的最大合作伙伴。包钢选择厦门建发是有原因的——作为厦门第一家千亿级企业,厦门建发正加快新一轮转型,从传统贸易转向供应链运营服务。
国贸控股产业升级,金融、资本、电商、混合、跨界“五龙腾云”;港务控股集团打造港口旅游产业,发展港口金融产业……一幅“转型发展图卷”在市属国企的勾勒下,正徐徐展开。
眼下,厦门正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国有企业大有可为。上个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到市属国资国企调研,为国资国企发展指明方向。王蒙徽要求,国有企业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各自的立足点,积极为全市的转型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近日,市国资委先后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推动“三大转型”加快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并积极推动国企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这一个个举动,充分体现国资国企积极履行好市委、市政府赋予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在服务厦门转型发展中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迫切意愿。
“推动厦门‘产业、城市、社会’三大转型,是国有企业在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融入‘美丽厦门’建设的主要抓手,对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以及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中发挥模范先锋作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市国资委主任林杰这样表示。
为指导市属国企“转快一点”、“转好一点”,近段时间以来,林杰带队到建发、国贸、夏商等十几家国企开展专题调研,就国企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在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水平提升有所作为,服务全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来提振国有企业“稳增长、促发展”的精气神,凝聚力量,坚定发展信念,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在市国资委的推动下,国资国企视转型为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出去,向全国的标杆企业、样板企业“取经”;对标学习,加快企业转型的规划。建发集团组织相关人员走访全国行业先进的九家央企和地方国企;国贸控股等与国内外众多顶级投资机构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并聘请知名机构为企业转型把脉;信息集团、火炬集团走访深创投、中关村等多家高科技企业;市政集团前往上海城投、天津城投进行对标学习,“取经”发展。
A
产业转型助力厦门经济发展
不久前落幕的“厦门工博会”,厦工展位的“大家伙们”闪亮登场。首次公开展示的无人驾驶电动控制滑移装载机,更是令人称道,就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等都被它们吸引。过不久,厦工还将呈现出更多的工程机械行业“神器”——国内首台“智能挖掘机”或年底推向市场。
信息集团、火炬集团等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投资,重点投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交通、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
国企进军“互联网+”产业,翔业万翔网上商城、夏商新生活、国贸在线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崛起。
建设美丽厦门,产业转型是根本支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转轨,成为当务之急,厦门国资国企引领产业转型浪潮,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高附加值环节发展,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一方面,国企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国企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产业排兵布阵,一批高科技项目蓬勃发展”,林杰表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其先期投入大,回报期比较长,国资国企要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并以此推动厦门产业转型。
来自市国资委调研显示,厦门13家国企积极转型升级发展,投资布局新兴产业,仅2013年以来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累计超过50亿元,投资所涉及项目的总资产超过600亿元,项目产生的净利润近10亿元,具备了一定的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今年前5个月我市国有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各项主要财务指标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资产总额5218亿元,比增10.1%;营业收入1277.8亿元,比增11.9%;利润总额33.7亿元,比增17.6%。
在市场竞争加剧,能力要求提高,新技术改变竞争环境和手段的大背景下,国企的转型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要有长远眼光和国际化的视野,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才能实现蜕变。
林杰介绍说,围绕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对接厦门“5+3+10”产业发展规划,市国资委启动《厦门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国有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编制工作,认真总结“十二五”发展问题和经验,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
“力争90%以上的市属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集中”,林杰表示,市属国资国企将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等5大产业以及加快培育平板显示、机械装备等10大千亿产业链(群)上担当主力军和排头兵,力争到2020年各项主要指标实现翻番。
B
发展平台助力厦门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旨在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市政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
“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国有企业负有重要使命,林杰介绍说,如何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国资委面前的重要课题,国资国企将通过“两个引领、两个平台”,来优化提升城市布局,助力城市转型,他进一步解释说,“两个引领”指的是规划引领、区域引领,“两个平台”是自贸试验区平台和公共保障平台。
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挂牌“开跑”,市属国企积极搭建平台,连接国际国内市场,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效应。如,象屿集团积极策划和推动海运快件物流新通路及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进口商品保税展示销售平台等一系列新的平台项目。
市国资委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所出资企业抓住自由贸易试验区机遇加快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从放宽投资管理和资产评估管理权限、优先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考核、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等方面,促进国资国企改革与自贸试验区建设联动发展。
公共保障平台方面,市属国企打造基础设施精品项目,积极推进厦门地铁、翔安机场、第二西通道、海沧和翔安垃圾发电厂、大嶝国际购物岛、火炬产业园区北片区、高崎万吨冷库项目以及农产品、水务、燃气、公交、污水处理等政府重大项目及城市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积极发挥市属国企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城市功能提升和营商环境改善。
C
勇担重责助力厦门社会转型
去年年底,厦门弘爱医院奠基仪式举行,正式进场施工。该医院预计将于2017年完成一期工程,并实现调试运营。
弘爱医院是由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捐赠20亿元发起设立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并以基金会为投资主体建设的大型非营利性三级综合性医院。这个医院将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层次医疗服务,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办医,共同促进厦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厦门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厦门国企勇担重责,助力厦门社会转型。
仅2013、2014两年,建发集团在所负责的后埔-枋湖旧村改造、洋唐保障性住房、联发华美文创园、厦门弘爱医院、会展四期等多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超过60亿元人民币。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住宅集团、特房等集团做好住宅地产、养老地产及物业平台,加快完善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
与此同时,国资国企共同谋划,支持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协调发展。夏商集团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的形式,改善区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信息集团、火炬集团等与农村在园区建设配套设施上的合作,旅游集团等开发乡村旅游,轻工集团与农村共同开发休闲食品等等。
“通过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国资国企优化提升服务保障,为厦门社会转型添砖加瓦”,林杰这样说。
国资国企转型发展
三大转型路径
(一)优化提升产业转型
两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
两旧:提升传统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
(二)优化提升城市布局
两引领:规划引领、区域引领
两平台:自贸试验区平台、公共保障平台
(三)优化提升服务保障
两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
明确“十大任务”
●加强产业规划引领,优化国资结构布局。
●加强重点区域引领,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厦门创新发展。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构建基础产业平台,提升城市保障作用。
●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助力自贸试验区发展。
●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支持保障厦门建设。
●支持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协调发展。
三项鼓励政策
●市属国资国企转型和创新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可调整为企业的主业范围。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优先安排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在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支持或奖励。
●探索创新容错机制,在业绩考核方面对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费用等,均视同于利润加回,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五份文件出台
●3月26日,市国资委出台《关于推进所出资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确保稳增长的若干措施》。
●4月28日,市国资委出台《关于推进所出资企业抓住自由贸易试验区机遇加快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4月29日,市国资委出台《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资产出租管理的指导意见》。
●6月15日,市国资委出台《关于市属国有企业推动“三大转型”加快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6月16日,市国资委出台《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