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共新增园林绿地475公顷,改造提升227公顷,造林绿化面积20954亩,完成义务植树工日数80.2万个,植树287万株。
今年目标
今年我市计划新增园林绿地400公顷,完成省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12500亩,计划建设150公里城市绿道,将完成义务植树劳动工日80万个,植树270万株。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绿,是城市的精神,是百姓的福祉。“美丽厦门”最重要的底色就是绿色。“九尽杨花开”,我们迎来了第36个植树节,植绿、兴绿、护绿、爱绿的行动正在春风中轰轰烈烈地展开。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厦门要努力实现“两个百年”的美好愿景——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到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展示中国梦的样板城市。愿景的实现,离不开造林绿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去年启动了一系列环境美化提升工程,用实际行动“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2013年全市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75公顷,完成造林绿化任务20954亩,均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
小游园 拓展市民休闲空间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提出,我市要形成从市级、区级、街道级、社区直至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多层次级的花园体系。去年,我市在规划建绿、退线铺绿、见缝插绿、拆违植绿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小游园、街心公园等园林绿地。这些面积不大但景致怡人的园林绿地紧邻居民小区,大部分都配套了健身、休闲设施,不仅丰富了城市绿化景观,而且拓展了居民的休闲空间。
家住紫金家园小区的吴老伯最近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带孙子到与住宅楼紧邻的钟宅小游园里散步。这个新建成的小游园面积不大——总面积只有5000多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内不仅有层次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还设有广场、廊架等设施,附近不少居民都像吴老伯一样,喜欢到这里交流、健身、休憩。去年像钟宅小游园这样的小游园、街心公园,我市共建成37处,它们有的是对废弃空地进行集中绿化建设“见缝插绿”而成,有的则是对道路绿地、小区绿地进行改造提升、配套建设形成。
造林绿化 打造绿色屏障
作为一项普惠民生的公共福利事业,厦门市在造林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上逐年增多。近三年,全市造林绿化仅市、区两级财政直接投资就达到30多亿元。目前,全市山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为全市人民的安居乐业营造出厚重的生态绿色屏障。去年,我市继续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其中,完成林分修复补植15497.8亩,人工造林更新780亩。此外,去年厦门还封山育林3万亩,森林抚育2.25万亩。
去年9月,厦门市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福建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建设绿道 营造健康生活
2013年,厦门首条绿道——长约20公里的海沧湖绿道正式投入使用。绿道种上了郁郁葱葱的小叶榕、夹竹桃和芳香四溢的茉莉、白玉兰。除了绿树花草外,绿道还被标上自行车道的彩色标志,依托在绿道之上的全市首个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投入使用。海沧湾绿道也在去年建成。如今,每到下班时间或周末,海沧湾公园的人气都不亚于环岛路。在海沧大道两侧,市民绿色出行,骑着公共自行车穿行在绿道间,红黄绿三色基调,让人心旷神怡。
绿道,被称为城市的绿色走廊。沿湖泊、溪谷、山脊、景区而建,行人和骑行者在绿荫下,或骑行或漫步,既生态宜居,又低碳环保,这已成为城市建设新趋势。去年,海沧区完成了海沧湖、海沧湾绿道的建设,其他各区也都展开了绿道的规划建设。
数字
2011年至2013年,我市共计完成造林绿化74788亩。在绿色城市方面,全市共新增园林绿地25470亩,改造提升15015亩。其中,新增公园25个、小游园50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565.8亩;改造了湖里公园、仙岳山公园、霞美(翁角路)带状公园等公园绿地3615.3亩,创建绿色军营35个、绿色校园44个、绿色开发区10个。
在绿色村镇方面,深入开展“绿色乡镇”、“绿色村庄”创建工作,创建绿色乡镇9个、绿色村庄15个。
相关新闻
划林地生态红线
撑起绿色保护伞
今年是“美丽厦门”建设元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继续大手笔“泼绿”,计划完成林分改造666.67公顷,封山育林10000公顷。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今年我市要划定全市林地生态红线,推动生态保护区内的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及生态公益林管理等工作,为我市城市生态安全撑起一把保护伞。
厦门很早就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如今,厦门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吹响了冲锋号。面对目前厦门林地正逐年减少的现状,厦门北部山区将实施生态保护,实行封山育林,提升森林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这项工作要区划界定林地生态红线范围,将生态红线的范围具体落到山头地块,设计、安装界碑。此外,我市还要建立林地生态红线档案,出台管理办法规范林地生态红线内的生产经营活动。预计全市林地生态红线面积达681.51平方公里。今年我市还要实施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工程,工程任务面积达10000公顷。
北部山区原本就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封山育林后,如何提高封育区林农的收入也成为一大挑战。对此,我市一方面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扶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草药作物。此外,还要鼓励林农开展“森林人家”等“农家乐”性质的旅游经营服务,增加林农的收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绿化“三边”“界边” 美化宜居家园
“厦门不仅要大环境美,城市细节也要美,随处都是花园。”按照“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规划的部署,今年我市将继续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重点开展“三边”、“界边”绿化,推进生态宜居发展。
“三边”指的是“山边”、“路边”和“水边”,“界边”则是指厦门与周边城市的交界处。今年我市计划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00公顷,力争建成区绿地率达36%、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以上。
在山边,我市要重点推动连接岛外四个区的环山景观路建设,将岛外各区的森林景区进行串联,连接乡村道路,加大绿色村镇建设。结合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完善山边乡镇的绿化。结合新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以及古树名木保护,建设古树小游园,创建15个绿色村庄,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方便乡村旅游。加大山地林分改造,提升山边景观和生态,建设绿色屏障。
在路边,今年我市计划完成集美大道、翔安大道两侧退线绿化,推动海翔大道、翔安南路等道路退线绿化,建设绿色通道。结合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大力推广林荫路,抓住春季植树有利时机,做好湖滨中路、市府大道、云顶路等城市道路乔木补植;各区改造建设5条以上的达标林荫路。大力推进绿道网络建设,计划建设150公里城市绿道,其中重点推进岛内的环岛路、湖边水库等片区绿道和岛外的翔安大道、天竺山、海沧湖等片区绿道,配套建设一批绿道驿站及服务设施。
在水边,今年计划完成筼筜湖景观步道和湖边水库周边绿化提升;推动建设环杏林湾景观绿化带,结合东西溪、过芸溪、瑶山溪等溪流综合整治,推进溪流两侧绿化建设,提升生态景观。
对“界边”绿化,我市要完成沈海高速厦门界内高速休息服务区周边绿化的提升工作,推动324国道、厦成高速、厦安高速的厦门出入口段的绿化和高铁沿线绿化,通过种植较具有厦门特色的大规格开花乔木等,形成界边绿化美化特色效果。
清理绿化带垃圾也算义务植树
实现“美丽厦门”,关键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共同缔造的理念。绿化工作更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为了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去年8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绿化费这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也就是说,从今年的植树节开始,缴交“绿化费”不再作为义务植树的内容之一。义务植树“以资代劳”方式取消,市民要如何尽义务?各区已经没有荒山、荒地可供市民成规模种树,义务植树活动要怎么开展?这些问题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市绿化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其实义务植树活动的形式有很多,除了在义务植树基地种树外,还包括参加相应育苗、整地、管护等绿化劳动,认建或认养林(绿)地和树木等。
“清理绿化带的垃圾,为树木除草、松土、浇水、施肥,这些都算是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可从房前屋后做起,就近在小区里参加绿化劳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美化自己的家园。
近年来,我市在园博苑、植物园、坂头林场开展的树木、绿地认养活动得到了很多单位和市民的热烈响应,参与者越来越多。2008年以来,园博苑陆续推出“亲情林”、“爱情林”、 “企业林”、“学校林”绿地树木认养活动,参加认养活动的已有16000多人,办理认养的年卡超过15000张。(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