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海西晨报讯(记者 鲁礼义)“每个乡村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只是需要通过社区营造将其发现和弘扬。”昨日,由海西晨报社、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厦门明明道文化公司等多家机构联合创办的首届“美丽故乡”论坛在厦门举行。在城镇化加快推进、自然村落不断消失的背景下,海峡两岸的学者齐聚东坪山,探讨中国乡村的发展和未来。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承载传统文脉和国人乡愁的乡村也在加快消失。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的自然村落数量从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就有250个村落消失。事实上,中央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的建设开发如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与会的两岸学者指出,欧美、日本和台湾地区已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社区营造。据悉,台湾8000多个村庄中已有近一半参与了社区营造。
所谓社区营造,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
事实上,闽台合作已让福建在全国率先引入“社区营造”。2013年,“闽台共建小康社会(乡镇)示范点”项目启动,其建立的三个示范村后来被列入省“美丽乡村”计划,获得大力支持。而厦门也在思明和海沧分别选择了若干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了以共治共享为目标导向的试点工作。
社区营造让故乡更加美丽
陈宜安。 记者 唐光峰 摄
陈宜安是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福建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会长、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她也是福建社区营造的重要推动者。2013年,她推动“闽台共建小康社会(乡镇)示范点”项目,在全国率先引入社区营造模式。
她说,最近习总书记的书《摆脱贫困》再版,这个书名就是今天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以往,我们理解的贫困只是物质上的贫困。然而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摆脱信仰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文化上的贫困、道德上的贫困。
今天的城市文化正在试图找回曾经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就是美丽故乡。“社区营造就是把精神上、文化上、信仰上的故乡美丽起来。”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乡村社区的营造,仅有财富并不能改变乡村的面貌。她认为,激发乡村的活力,不仅是理念和模式,更重要的是人,需要对乡村的人进行终身教育。“富人要先富脑袋”,如果人的观念不改变,富也难以持久。
鼓浪屿将是社区营造的样板
陈茂祥。 记者 唐光峰 摄
陈茂祥是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银发产业管理学系教授,近期正在台中主持一个大型的社区营造项目。他说,某一天晚上他在鼓浪屿,有机会听到家庭旅馆业者的心路历程,觉得那里极有可能是未来大陆社区营造的样板。
“这将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样板。”陈茂祥说,这些业者是真的爱鼓浪屿,不管他们是不是那里的人,只要在那里生存,就会在那里投入大量时间、心血和资金。他说,台湾的社区营造里有两句话:一场戏,一本书,一颗朝圣的心;一个人,一件物,一篇感人的故事。在鼓浪屿,他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元素。
陈茂祥举例说,几个家庭旅馆业者为了维持建筑的原貌,专门去外地找到一些破旧的门窗,然后将木板和玻璃编号运回厦门,然后拉到鼓浪屿再按编号装回去。陈茂祥说,他们讲究“见证历史”,这就要花很多时间。“我认为,这正是社区营造者的可爱之处。”
在他眼里,鼓浪屿的“申遗”中,古建筑的保存不是最重要的。古建筑是死的,是没有生命的。鼓浪屿人对古建筑的保存,在岛上的打拼所散发的力量,任何人都会被感动。是这群人的生命力,将古建筑背后的文化活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