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法院招募青年学生担任法庭义工。
法官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广播节目中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思明区法院作为全省审理未成年人案件最多的基层法院,秉承“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宗旨,围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打造特色司法品牌,并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活动。该院的经验做法被团中央、中央综治办、中国法学会等授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荣誉。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前来思明区法院调研,对该院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本报记者 郭睿
通讯员 杨长平 陈静颖
立足审判维权益
小张夫妇刚迎来女儿艾艾的降生,可他们却没有初为人父母的喜悦。原来艾艾在出生时和其他孩子有点不同——两根手指粘连在一起“不肯分开”。小张夫妇怪罪医院在进行产检时未告知清楚,要求院方赔偿,被院方拒绝后,就擅自将孩子留在医院。
医院认为,在现有技术下,无法检查出胎儿是否存在五指粘连缺陷,不同意给予赔偿,并将小张夫妇告上法院。庭审中,双方各持己见。考虑到艾艾留置在医院由护士轮流照顾非长久之计,也不利于健康成长,为了让艾艾尽快回到父母身边,思明区法院的法官成天往医院和小张夫妇家跑,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院方和小张夫妇终于达成协议:由院方免费为艾艾进行修复手术,而小张夫妇也在艾艾手术后将其接回家。这种做法有力地维护了婴儿艾艾的合法权益。现在艾艾健康可爱,她的家人与院方至今还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艾艾只是思明区法院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中的一个受益者。记者了解到,2009年以来,思明区法院共审结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各类民事案件3000余件;审结直接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刑事案件百余件。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法院尤为注重从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出发,注重审判实效,优先考虑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
落实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时,思明区法院还积极推行“圆桌审判”,通过改变审判席、被告席的设置,让未成年被告人与家长同桌听审,消除失足青少年对法庭审判的恐惧心理;坚持开展“寓教于审”,把对未成年被告人的说理教育贯穿于整个庭审过程;积极促成“刑事和解”,实现快速解决纠纷、调和感情,尽量减少针锋相对的控诉对未成年被告人的身心造成二度伤害。
思明区法院还选取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深入到街道、社区公开审理,以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此外,法院还定期走访人大、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组织以及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提供法律咨询,反馈信息,广开言路,听取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维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司法公开促学法
“大家想想,如果你们像喜羊羊一样遇到这个事情,要怎么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呢?”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眼睛,法官认真地说:“只有学习好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法制之旅”活动中,中小学生观看了“喜羊羊捡锅”的法制情景剧。这台情景剧由思明区法院的法官干警原创并自导自演,在情节中融入了“不当得利”等法律知识,让中小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保护好自己。
近年来,思明区法院依托“公民司法体验基地”开展了“法制之旅”等未成年人普法工作,并打造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司法公开工程。今年5月,思明区法院更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为“全国司法公开改革试点法院”,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司法公开改革为主题的基层法院。
一系列将司法公开与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结合起来的措施,是思明区法院的一贯优良做法。例如,思明区法院还打造了全国首个以互动为主题的公民司法体验基地,邀请中小学生体验“法制之旅”。青年干警带领他们参观法庭、讨论案例、穿法袍、敲法槌、开展模拟审判,以亲身体验的形式了解法治理念。
创意宣传普及法
电影镜头对准了少年王成义,他因涉嫌飞车抢夺而站上了被告人席。根据公诉机关的起诉材料,王成义自述已成年。在庭审过程中,思明区法院的法官发现案件有疑点,抽丝剥茧,最终给予公正判决。
这起案件也被思明区法院改编成了微电影。这部全市法院系统首部微电影一经发布,就广受好评。观众通过这起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案件了解到法官在判案过程中的公正严明和良苦用心,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
除了“微电影”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以外,思明区法院还在2014年5月开通首个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率先实现“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四位一体的全覆盖,打造起符合未成年人社交习惯的新媒体宣传阵地。
记者注意到,关注该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中,年轻人占据了大多数。管理人员介绍说,“他们只要拿起手机,点击进入法院的微信公众平台,就能浏览到涉及自身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报道,从中习得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这一创新看似简单,也实实在在地赢得许多年轻人及其家长的喜爱。
强化互动共守法
小曾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现在他多了一个身份——“法庭义工”。“法庭义工”是思明区法院在全国首创的法庭公益服务项目,向社会公开招募义工服务当事人。其中,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是“法庭义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庭义工”为年轻人提供奉献爱心、服务他人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人打开了解司法、了解法院的窗口。年轻人也在担任“法庭义工”的过程中间接学习到法律知识,提升了法治意识。小曾告诉记者:“以前对法院工作一知半解,现在担任义工,也间接了解到了法院工作。在这里,法官对我们很热情,经常帮助解答一些困扰我的法律问题”。另外,青年“法庭义工”也利用自身的年龄优势,将这一种法治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未成年人,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
同时,思明区法官还与广播电台合作,在深受市民欢迎的广播节目中录制普法节目,通过在线访谈、现场提问的方式回答年轻人的法律咨询。据了解,思明区法院还与目前在年轻人中广受流行的社交工具——新浪微博主办多场“微访谈”等活动,围绕维权、维少等内容进行解答,广受市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