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风狮爷商店街“搬”到投洽会,凸显两岸经贸交流密切。(记者 梁伟 摄)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 蓝碧霞)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里,厦金小三通抵达旅客1.6万人次,同比增长28.58%。
数字是抽象的。如果这些天你到五通厦金客运码头,或许就能亲身感受到两岸之间船来船往,两岸同胞往来络绎不绝的热闹景象了。
人来人往,更重要的是带来文化的交融、心灵的沟通。10月3日,厦门华夏未来少儿京剧团的小演员们专程赴金门,用生动的舞台表演,让金门的中小学师生和家长领略到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两岸的学生们以京剧脸谱长幅半成品画卷为平台,一起涂鸦绘画,传达心声。
两岸融合发展要怎么做?朝哪个方向努力?厦金小朋友喜笑颜开的小脸,是最好的答案。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陈信仲说,建设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的共同家园,厦门有“两岸同根、文化同源、两岸一家亲”的优势。
台胞融入社区 就业创业空间更广
常听台商说,“走遍大陆,最喜欢住的还是厦门,一样的闽南话,一样的饮食,拜的菩萨都一样”。台胞对厦门感到亲切而熟悉,厦门则因为有台胞的融入和参与,多了有特色的“台湾味”。在厦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由台胞妈妈组成的“马路天使”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幼儿园、小学放学时护送学生过马路;由台湾慈济志工组成的“绿色环保”志愿服务小分队,向居民介绍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及废物利用;由台资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健康彩虹”志愿服务小分队在社区义诊;由两岸辣妈组成的“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小分队为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出谋划策……这些互动极大地拉近了台胞与大陆居民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台胞的社区融入度和归属感。
朋友做好了,生意就好做了。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厦门将促进两岸产业深度融合。相关信息显示,未来台湾的青年创业者、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将可以更便利地在厦门获得就业创业和投资机会,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平台和服务。
两岸产业对接 厦门迎来发展机遇
在两岸经济合作的市场上,跨境电子商务的介入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已经开始撬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市场。厦门两岸贸易中心总部二期工程已于9月10日正式动工。厦门依托两岸贸易中心平台,正在积极试水,为先行先试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做好了相关准备。
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2013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54.22亿元,比增12%。
当前,厦门发展又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得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天时”,占对台前沿阵地的“地利”,享五缘相通的“人和”。两岸观察人士认为,厦门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对台各领域交流合作水平,不断创新促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与台湾产业深度对接,拓宽两岸合作办学、办医、办文化和养老服务的渠道和形式,提高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的效率,一系列新举措新办法,着眼“先”、着力“行”、大胆“试”,将让厦门成为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更好地服务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加快城市产业转型系列评论5】
两岸融合 不断拓展
●本报评论员
所谓融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不言而喻,两岸融合发展,不是互不联系、各自发展,而是两岸同胞情感融合、产业融合,一起发展、一同发展。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两岸融合发展,这是特区重任所在、使命所系。创办特区以来,厦门抓住机遇,发挥独特优势,对台各领域交流合作迅猛发展,成为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投资、经商、就学、置业的集中区域。譬如,今年二月,厦金航线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厦门已成为台胞出入祖国大陆人数最多的口岸之一。
尽管如此,两岸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提升合作水平,拓展合作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
致力两岸融合发展,情感融合是基础、产业融合是关键,创新体制是保证。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开创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致力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建立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的共同家园。要大胆先行先试,不断为在厦台胞投资兴业、交流交往和生活居住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服务,鼓励在厦台胞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增进互信和情感认同,促进台胞融入厦门;需要加快推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贸易中心等一系列平台载体建设,促进两岸产业深度融合;需要深化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两岸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海峡同根,文化同源,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同胞面向未来的共同期盼。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蓬勃气象,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对台先行先试,努力推动厦门成为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的通道、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的平台、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