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才网
招聘职位
现场招聘
校园招聘
人事档案服务
在线客服
切换到用人单位
登录/注册
厦门市劳模代表讲述在厦门改革开放中的奋斗故事
发布时间:2018-11-08
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陈清洲,来自政法战线的“亮灯警察”;洪连珍,翱翔蓝天43年的女飞行员;庄岩,奋战在教育战线,厦门市中学计算机教学“领军人”……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些卓越的品质,使他们成为时代的领跑者,化为一个个时代符号。今天,让我们走到这些劳模代表的身边,倾听他们讲述厦门改革开放的故事。
陈清洲(左一)深入社区家庭,宣传讲解安全知识。(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供图)
陈清洲:
他是大爱无疆点亮“心灯”的好民警
在谈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时,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市公安局集美分局指挥情报中心教导员陈清洲说,自己既是亲历者,也是践行者。年少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梦想,照亮了他手捧书本、不断进取的道路;壮年后,守护一方水土平安,更添保障群众生活的信念,让他奔走街巷,点亮了灌口居民出行路上的灯光……
发展亲历者
用勤奋点亮自己的道路
“初中时,我们就在说四个‘现代化’。你能为实现‘现代化’做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陈清洲回忆道,自那时起,理想就已在他心中默默扎根,以至于没有考上高中时,内心懊悔不已。
为“现代化”做贡献,还有其他路可走。毕业后,陈清洲下过田间地头,当过代课老师,也做过雕刻手艺学徒……不论工种如何,不管走到哪里——他始终捧着书本,没有放弃学习。
经过夜校培训和自学,陈清洲顺利通过考试,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就当他铆足力气想要向大学发起冲击时,困难接踵而至:夜校和全日制高中所教授的程度不同,考大学时,数学几乎成了所有人的“拦路虎”。
彼时,正在合资企业上班的陈清洲取得了附近工厂的老板许可,上半夜时,他可以一边帮厂里的保安值班,一边就着缝纫机上小小的日光灯查缺补漏,学习知识。经过两个多月努力,陈清洲的数学成绩从原本的30分,提高到57分,他也如愿从报考的3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准大学生中的一员。
然而,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临近毕业的陈清洲发现,工作之余的时间似乎已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了。于是,他咬牙放弃了当时薪资颇高的工作,坚持完成学业,进而,考上公务员成为交警。
从创造经济效益,到创造社会效益,怀抱满腔热血的陈清洲感慨地说:“这样可以服务到更多人”。
发展践行者
用路灯守护万家的平安
入警后,陈清洲有个习惯:每每遇到交通事故,他总会在施救站的事故车辆前沉默良久,自责不已。多年来,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不少生命伤逝,令人惋惜。
我有车,家门口就是路,可没有路灯,到处黑灯瞎火,交通安全怎么保障呢?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交通设施和人口、经济发展是不是也得相适应,让大家拥有更安居乐业的生活?
打那时起,陈清洲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动员更多人关心、关注交通安全。
据统计,灌口辖区内的交通事故约有80%在国道上发生,80%以上发生在夜间……亮灯问题,成了破解交通隐患的重中之重。“为了这件事情,我四处和人家拍桌子。”陈清洲回忆道。三年间,他奔波在交通设施完善的一线,往返于各个部门之间,打了近百份报告,只要有一个人不理解,他就拿出那笔“救命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投入300万元,一年少死5个人,两年就是10个人,10年,就可以挽救50个人的生命。”亮灯的第一个晚上,陈清洲开着车,在路上绕了一圈又一圈。
不仅是亮灯,在陈清洲的推动下,灌口辖内的18条斑马线、86面交通标志、128米减速带、172个临时停车位先后建成,辖内所有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设施得到完善,人行天桥、万米隔离护栏、交通广角镜也依次伫立。“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生活。这份工作虽然累,但我累并快乐着。”陈清洲说。
人物名片
陈清洲
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指挥情报中心教导员。曾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福建省公安机关爱民实践模范、厦门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劳动模范以及“时代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声音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也让我们努力的结果得以实现。作为厦门公安的一员,我很幸运,也很自豪。那种拼搏、凝聚的精神,不仅是厦门公安的精神,也是厦门人的精神,更是厦门的精神。其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为改革开放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并不是一句口号,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努力去做,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是一种贡献。
洪连珍安全飞行16875.23小时,从未发生过任何飞行差错。(资料图)
洪连珍:
她是全国首位飞满时限退休的女飞行员
和癌症做斗争,和新环境做磨合,和蓝天重逢……在洪连珍坚韧的作风面前,困难似乎都默不作声地“低下了头”。作为新中国第三批55名女飞行员之一,作为厦航女机长和飞行教员,她写下了安全飞行16875.23小时的记录,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后辈们。
也难怪,澳大利亚资深飞行教官见过洪连珍后,用了三个“不可思议”形容她:小女子飞大飞机不可思议,这么大年纪飞这么多年不可思议,身患癌症还能重上蓝天,更不可思议。
勤学苦练
铸就厦航女机长
1990年,厦航到空军招收民航飞行员。眷恋蓝天的洪连珍,由此踏上新“战场”,开始了新征程。
民航所使用的美国波音系列民用客机与部队所用的苏式中小型飞机存在极大差别,洪连珍又是同批机型改装人员中年龄最大、文化底子最薄的,毫无英语基础。初到厦航,压力和挑战扑面而来。不能服输——接下来的日子,洪连珍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字一字地抄英语单词、设备数据、飞行程序,画一张张的图,先后写下了7本共10万多字的笔记。勤学苦练,突破难点,最终,她顺利成为一名合格女机长。
“从部队到地方,‘战场’换了,但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的性质没变。不论到哪,都要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不怕吃苦。”厦航起步初期,虽然生活条件相对困难,但洪连珍依旧勇担重任,有时,还会请缨执飞。2008年,春运航空正值任务繁重时,冰雪灾害的又平添了几分压力。刚执行完飞行任务、凌晨四点多才休息的洪连珍在下午五点多又接到了新任务。
“我犹豫了一下。”洪连珍回忆道,若自己拒绝任务,公司方面从工作强度考量,是会答应的,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他们是不会增派新飞行任务的呀!“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有这么多急着过年团聚的旅客滞留在机场,我多飞一次,就能圆几百人的回家梦。累点,但值得。”当晚,60岁的洪连珍又在大雪飘飘的环境中飞了一个通宵。
雕琢后辈
“飞”模拟机带学员
2008年10月27日,随着洪连珍执飞的福州-成都-福州航班顺利落地,她的飞行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作为一名女飞行员,她是全国第一位飞满时限光荣退休的。42年,安全飞行16875.23小时,从未发生过任何飞行差错,洪连珍也由此获得了民航局安全飞行奖章。
带着不舍,洪连珍离开了翱翔多年的蓝天,然而,已经61岁的她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再一次转换“战场”,转换“身份”,发挥余热,成为一名飞行教员——“告别了蓝天,我还可以飞模拟机,带学员。看到他们飞上蓝天、平安飞行、顺利返航,我也觉得满足和快乐!”洪连珍说。
在公司中,洪连珍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她把部队作风带到民航飞行员管理中心,从生活习惯等小事开始“雕琢”他们:她要求飞行员们不抽烟、不喝酒,晚上9点就按时就寝。一开始,年轻人们对这样的要求都不适应,可长期坚持下来,工作精力充沛,飞行感觉渐好的优势慢慢凸显出来。同时,洪连珍还会按照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不同,为每名学员制定详细教学方案,手把手地带他们。
时光流转,厦航从只有几间办公楼、2架飞机的公司发展成了员工上万、航线遍及世界的企业;而厦门,也从曾经的“小地方”发展成为了高颜值、高素质的城市。洪连珍的朋友曾开玩笑说,她要是不转业来厦门,现在或许是一名将军。不过,洪连珍却没有后悔。她坚定地告诉记者,成为一名普通的厦门市民,是自己做出的“正确选择。”
人物名片
洪连珍
中国第三批女飞行员,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是空军第一代女指挥员,先后荣获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于1989年被军委空军树立为“空军热爱飞行事业优秀飞行员标兵”。1990年转业到厦航继续飞行生涯,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女职工等。
声音
我在蓝天白云上见证了厦门数十年的发展。拿厦航来说,刚开始员工没几个,现在员工上万人,仅飞行员就上千人;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快,现如今,天上飞的有飞机,地上的路有环岛路,还修了连接南北的高速,建成了BRT快速公交……朋友来厦门,直夸这里是个好地方,都说我来得对。没有当上将军,当了普通的厦门市民,是正确的选择。
庄岩在指导参加计算机比赛的学生。(记者 罗子泓 摄)
庄岩:
他是厦门市中学计算机教学的领军人
“这是厦门一中的第一台电脑,1983年引进的,已经35年了,居然还能点亮!太兴奋了!”两个月前,当庄岩启动TRS-80,惊喜地发现“老古董”还能自如运转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这也是厦门中学校园里出现的第一台电脑。在这个不大的机器上,不仅有第一代计算机教师、学生们挥洒的汗水,更承载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校园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发展与变革。
主动转型
成为我省中学第一代计算机教师
电脑是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样“新潮”的东西,只有大学和研究机构有。
然而,在庄岩的建议下,1983年,厦门一中就花费一年办公经费购置了一台。那时,这个内存仅有48K,屏幕上不断闪现着绿色代码的机器,可是人人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的宝贝。意识到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后,有编程基础的庄岩自然而然地从物理老师,主动转型成了福建省中学里的第一代计算机教师。
电脑只有一台,电脑课外活动小组的课程怎么上,操作怎么办?庄岩回忆道,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们只能把自己团团围住,在旁观摩;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实践机会,他还特地规划制作了上机时间表,大家两两一组,每次摸索二三十分钟,课程时间也因此从上午七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
1984年,在厦门市科协的主持下,厦门一中举办了首届厦门市中学生计算机夏令营。“大家对计算机的概念还是朦朦胧胧的,甚至有学生把计算器带来了。”庄岩说,接触新事物,营员们大都兴趣盎然,甚至有人深受夏令营的影响,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
现如今,早期电脑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们已过不惑之年,他们中,有的就职于跨国科技公司,有的则从事着国家民生社保信息化工作;厦门一中的信息化氛围也愈发浓厚,每一年,学生们都会在省、国家乃至世界赛上取得不俗成绩。“第一批学生的孩子,后来也加入电脑小组,成了我的学生。”庄岩说。
摸索创新
设计出小升初电子派位系统
自厦门小升初派位政策实施后,每一年,每个派位的环节都会牵动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心。殊不知,这套电子派位系统背后的设计者,竟是庄岩。
“程序是人编写出来的,要怎么样才能让大家信服它的公平性、公正性?”编写严密且极具说服力的程序,让庄岩思考了许久。经过反复设计试验,最终,他的心里有了答案:将派位工作分为三个独立的组别,第一组做数据整理,第二组做关键信息脱敏和随机编码替换,第三组则对所有随机编码进行派位。小组工作进行的同时,所有生成的数据打印、签章、公示。自开发以来,派位系统已连续使用了数十年,虽然偶尔会根据政策作出些许调整,但由庄岩开发的核心程序,却始终处于不断地运行之中。
除此之外,庄岩还带领着学生们编写了许多教辅应用,创立了福建省中学的第一个校园网。值得一提的是,短短一个月内,厦门一中校园网的访问量就已达到30多万,每个老师都拥有自己的电子邮件账号,学生们也可以自由地在论坛上参与交流讨论。一时间,信息化建设开始在校园内铺开,而有关学校的资讯,也开始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推广。
从一台电脑,到上千台;从一个小小的程序代码,到而今信息全覆盖、电子化办公的校园;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到后来的探索创新,直至拨云见日出——接受采访时,庄岩坦言,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仍和信息中心的老师们一样,将继续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校园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努力。
人物名片
庄 岩
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厦门一中原信息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首届杰出人民教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等荣誉。
声音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校园里的第一台电脑,当然也就不会有老师和孩子们学习知识,走出去、带回来,用技术推动进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逐步贴近生活的时代里,在技术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和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培育出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为教学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做出贡献。(厦门日报 记者 江海苹 罗子泓)
相关推荐
市人才服务中心走访慰问共建部队
发布时间:2023-09-04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 组织党员走进松毛岭探访长征第一村
发布时间:2023-09-04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举办党员夜校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举办“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知识竞赛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 “七一·爱心结对”走访慰问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留厦来·更精彩”2023厦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直播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厦门人才市场举办国资国企专场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3-08-08
“稳就业 促发展”厦门大学专场招聘护航求职路
发布时间:2023-08-08